当大盟发起进攻时,小盟的核心策略在于利用联盟机制与战术协同实现资源整合与防御强化。小盟需明确自身定位为辅助单位,首要任务是为主盟提供兵力支援与战略缓冲。通过提前建立要塞中心并升级联盟旗帜,可扩展领土控制范围,形成多层次的防御纵深。同时将成员分散至资源盟或医疗盟,既能保障资源供给,又能避免主盟因治疗需求导致战力真空。这种主盟-小盟联动作战体系能有效分散敌方火力,降低核心盟被集中打击的风险。
小盟在防守部署上需注重建筑功能的差异化分配。部分小盟可专职承担塞兵功能,通过提前储备兵力为主盟集结提供即时支援;另一部分则作为双集结的配合单位,利用次级联盟的独立集结权限形成战术夹击。资源型小盟需保持全天候的资源采集与运输能力,确保战争消耗的持续补给。医疗型小盟则应重点培养治疗加速天赋,在战后快速恢复伤员部队。这种功能细分要求各小盟成员严格遵循邮件指令,按时完成指定位置的旗帜修建与兵力调动。
战术执行层面需充分利用游戏的地缘机制。小盟成员应优先占领山地、河流等天然屏障周边的领土,利用地形减速效果延缓敌方行军。当大盟发起大规模集结时,小盟可采取绕后骚扰策略,派遣机动部队攻击敌方资源点或次级城池,迫使对方分兵回防。在正面战场则要坚持避实击虚原则,避免与高战部队直接对抗,转而集中火力清除敌方工程部队与采集队伍。这种弹性防御体系能最大限度消耗敌方持久战能力。
建议建立独立的指挥通讯频道,严格防范间谍渗透导致的战术泄露。所有军事行动都应采用邮件确认制,要求成员收到指令后回复确认信息,确保关键节点无执行疏漏。对于长期不在线的成员,应及时调整至资源供给岗位;活跃成员则需定期检查装备配置与天赋加点,确保符合当前防御阶段的需求。这种精细化管理能维持小盟在长期战争中的组织韧性。
小盟需在日常就注重培养3-4支专职防御的混编部队,将领选择以西庇阿、孙武等具备群体增益效果的紫色将领为主。科技研发应优先点满工程学与数字技术,缩短建筑修复时间。每周组织模拟攻防演练,测试不同兵种组合在要塞攻防中的表现。只有将临时应对转化为常态化备战机制,才能在大盟的闪电战中保存有生力量,为战略反攻创造可能性。